长航时大载重氢动力倾转旋翼新型无人机

公司常州库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机器人

意向投入金额100 - 150(单位:万元)

一、技术难题背景当前无人飞行器领域面临显著技术瓶颈:主流锂电池供电存在充电效率低、续航时间短(常规无人机航时多<1 小时)、高空低温环境放电效率衰减(-20℃时效率可下降 40%)及安全性隐患;传统内燃机动力虽续航较长,但燃料排放污染严重,不符合绿色航空发展趋势。长航时(>2 小时)、大载重(>100kg)无人机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应用需求迫切,但现有动力技术与结构设计难以兼顾续航、载重与环保性,亟需突破动力系统与机身设计的双重限制。二、技术现状分析动力系统现状:氢燃料电池技术虽能量转化效率(60%-80%)远超传统热机(30%-40%),但存在 “体积重量大、高温散热难” 问题。常规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仅 0.8-1.2kW/kg,无法满足无人机轻量化需求;电堆散热依赖外置散热器,导致系统重量占比超 30%。液氢储存技术尚未普及,当前主流高压气态储氢体积储氢密度低(0.04-0.08kg/L),液态储氢需维持 - 253℃低温,对无人机储氢罐保温设计要求极高。机身结构现状:倾转旋翼无人机需兼顾垂直起降与水平飞行,旋翼倾转机构的机械复杂性导致机身重量增加(传统设计中机构重量占比达 20%),且存在倾转过程中动力切换不平稳的技术难点。大载重需求与轻量化设计矛盾:常规复合材料机身虽减重 15%-20%,但载重 100kg 以上时,机翼承重结构与载荷分布设计仍面临强度不足风险。三、核心技术挑战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挑战:需突破 “高比功率与轻量化” 矛盾:目标实现电堆比功率>5kW/kg、系统功率密度 1.5kW/kg,需通过电堆部件功能复用(如双极板兼作散热通道)、结构一体化设计,将散热器体积缩小 50% 以上。蒸发冷却技术难点:高温燃料电池(80-120℃运行)需解决阴极蒸发冷却均匀性问题,避免膜电极局部干涸导致性能衰减,目标实现膜电极功率密度>1.8W/cm2@0.65V。倾转旋翼机构优化挑战:设计轻量化倾转驱动装置(目标重量<15kg),需采用谐波齿轮传动与碳纤维连杆结构,同时确保倾转角度控制精度 ±0.5°,避免飞行姿态失稳。动力切换逻辑设计:垂直起降与水平飞行模式切换时,需在 0.5 秒内完成燃料电池功率调节与旋翼倾角同步,避免动力中断导致坠机风险。系统综合匹配挑战:液氢储供系统与燃料电池的动态匹配:需设计压力自适应调节装置,确保飞行高度变化(0-3000 米)时氢气流速稳定,避免电堆 “饥饿效应” 导致寿命缩短。载重 - 航时平衡设计:在起飞总重 400kg 限制下,需优化燃料装载量(目标液氢装载 3kg,提供 700Wh/kg 能量密度)与机身重量分配,实现 2 小时航时与 100kg 载重的双重目标。四、预期技术目标核心性能指标:动力系统:能量密度>700Wh/kg,系统效率≥65%,-10℃环境下功率衰减≤15%;无人机指标:起飞总重 400kg,载重 100kg,航时 2 小时,垂直起降响应时间<10 秒,水平飞行速度≥120km/h。技术创新价值:突破传统无人机 “续航 - 载重” 枷锁,实现绿色动力(零排放)与长航时作业的结合,推动物流无人机从 “短距配送” 向 “中长距运输” 升级;形成氢燃料电池与倾转旋翼融合技术体系,预期降低无人机每公里运输成本 30% 以上,同步减少碳排放 80%。产业化导向:技术成果需通过 300 次以上起降测试与 50 小时持续飞行验证,具备量产可行性,为低空经济领域(如跨省无人机物流、应急物资投送)提供标准化动力解决方案。

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