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会·读思】《新加坡技术与社会》: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交响
发布日期:2025-09-15来源:技术交易平台读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如何快速捕捉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成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此,我们全新推出“上交会·读思”专栏!愿做您的“知识领航员”,从技术贸易、国际创新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与前沿文献中,提炼出鲜活的思想切片——可能是颠覆认知的行业洞察,也可能是跨界融合的灵感火花。在这里,没有冗长的理论堆砌,只有“一页纸读懂一本书”的轻盈与通透。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更在于对话。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感悟、提问探讨,让知识在交流中流动,让思考因碰撞而丰盈。
本期推荐吴祖文的《新加坡技术与社会》。
◆ 基本信息 ◆
作者:吴祖文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科学之光
ISBN : 9787523610374
本书介绍
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着这个城市国家独特的现代性图景:摩天大楼与组屋社区比邻而居,无人驾驶巴士穿梭于精心规划的街道,智慧国战略的数字网络覆盖每个生活场景。《新加坡技术与社会》正是以这种充满张力的现实为切片,通过跨学科视角解构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共生关系,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浓缩版的“花园城市”技术文明进化史。
本书突破传统科技史写作的线性叙事框架,采用“技术 - 社会”双向互动的分析模型。作者团队通过田野调查与档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新加坡如何将技术治理嵌入国家建构的基因序列。从1965年建国初期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构建社会保障技术体系,到1980年代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时运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再到当下智慧国蓝图中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每个关键历史节点都展现出技术工具理性与国家社会目标的创造性结合。书中特别剖析了“技术官僚治国”模式如何在新家坡转化为独特的治理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主体、科研机构与公民社会协同创新的技术生态。
在技术伦理维度,本书没有陷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通过对新生水技术研发过程的深描,揭示了新加坡如何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将节水技术转化为社会共识。书中关于组屋社区智能安防系统部署的案例研究尤为精彩,展示了技术应用如何在保障公共安全与保护居民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作者敏锐指出,新加坡技术治理的成功秘诀,在于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异化”风险的警惕,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法》等制度设计构建技术应用的伦理防火墙。
作为亚洲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样本,本书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智慧城市推广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新加坡处理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关系的经验尤具参考意义。书中关于南洋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运作机制的案例,展现了科研机构如何有效弥合学术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鸿沟。而“技能创前程”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则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性失业提供了前瞻性解决方案。
这部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既有对技术哲学命题的形而上思考,也不乏对组屋电梯加装等民生细节的人文观照。当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行于新加坡科学馆的未来展厅与牛车水的传统街市时,能够清晰感受到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在这个城市国家的交响共鸣。在技术加速迭代的全球语境下,《新加坡技术与社会》不仅是一部国家技术史,更是一面映照人类文明发展可能性的多棱镜,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技术社会契约。
精彩摘要
工业化国家的快速技术进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压力,迫使他们缩小技术差距。许多观察家认为,最有希望的追赶是,在开发新技术时跨越现有的技术水平,即便该技术仍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其商业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检验。这种战略旨在实现技术的自力更生或独立自主。然而,要取得成功,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研究型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完善的技术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摩西斯·亚伯拉罕维茨(Moses Abramovitz)用“社会能力”(socialcapability)一词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后发者能够后来居上,甚至超越早期的领先者,而许多国家却仍然落后。亚伯拉罕维茨将“社会能力”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组织特色联系起来,这些特色促进或阻碍其成功利用最佳实践技术,提高技术能力水平,促进知识的传播,提高资源的流动性和投资回报率的能力。亚伯拉罕维茨利用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对1870 年至1979 年16 个工业化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的历史时间序列进行了新汇编,认为“如果技术落后的国家社会能力足够强大,并且可以利用技术领先者已经采用的技术,他们有可能比先进的国家实现更迅速的增长”。伯恩哈德·海特格(Bernhard Heitger)阐述了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社会能力和技术跨越的相互作用。在所有这些经济体中,引进外国技术在他们试图缩小技术差距中发挥了战略性作用。这个过程得到了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支持。尽管存在差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形成,并确保高度的经济开放,是所有这些经济体共同的首要任务。在关于追赶和技术跨越的研究中,如海特格的研究,隐含着国家和社会在促进或抑制创新技术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决定了发展本土和自主研发技术基础的成败。
编辑推荐
《新加坡技术与社会》探讨了新加坡如何从贸易港口转型为全球创新中心,揭示了其科技政策、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如何推动技术变革。书中分析了新加坡如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渡,填补了关于其技术发展的学术空白。通过技术与经济、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本书为研究新加坡科技创新提供了独特视角,是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有兴趣的读者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