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未登录

登录后可以享受更多服务

上交汇·访谈 | 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首登上交会,为中德“双向奔赴”搭一座“国际桥梁”

发布日期:2025-06-16来源:技术交易平台

当“新质生产力”从一个高层概念,迅速传导至中国产业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时,一个核心问题也随之浮现:如何高效地将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转化为生产市场上的商业价值?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能在第十一届上交会找到一些来自德国的启示。今年,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首次参展,通过展览展示、专题会议和专业咨询活动等,展示中德技术转移合作成果,促进技术贸易国际合作。

“我注意到,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技术转移的革新与发展。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好,所以我认为,中国是我们所有项目的理想合作伙伴。”德国史太白基金会前主席、终身荣誉主席约翰·吕恩在采访中表示。

在上海这个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希望能将先进的方案工具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到,与中国当下的产业升级需求进行一次深度对撞与融合。

1750385820747054474.jpg

破解“双向奔赴”的痛点,赋能“新质生产力”

“上交会今年的主题是‘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可以赋能的,一个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个是全球化。”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斯泰恩拜斯可持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马娟,在接受采访时概括了公司与上交会的契合点。

而这一定位,恰好切中了当前中德企业“双向奔赴”的模式。一方面,德国的先进技术与成熟企业,希望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创新试验场和市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成果,也带着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寻求全球化的舞台。

然而,这条双向奔赴的道路上并非一路坦途。马娟说,存在着人才与机制模式两大挑战。

“双向奔赴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她表示,“他们不仅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还要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能深入理解产业的痛点,更要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能将一个技术构想,真正领导并管理成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

这种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市场上的稀缺资源,也是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的优势所在,其旗下斯泰恩拜斯大学是全球唯一一所全面采用“双元制”项目能力教学法的技术转移大学,并已获得中国教育部的认可。

在那里,学习过程并非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深度依托企业真实的技术转移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步完成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和商业思维的塑造。这套体系,可以说是为破解“双向奔赴”痛点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

“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机构,在全球55个国家拥有1100个技术转移中心和超过6000名专家。”马娟表示,“我们想把这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和经验模式带到中国来,和中国一起,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本地化的国际创新生态。”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套“方法论”,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此次在上交会规划了36平方米展台,设计成一个浓缩的“技术转移工作站”,包括技术展示、案例分享、互动体验等区域,清晰地呈现了破解痛点、赋能产业的全流程。

争做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的全球标杆

如果说参展上交会是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的一个起点,那么其目光所及,显然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未来。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在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全球标杆。”马娟说,“我们希望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能做好这样一个‘国际桥梁’,一方面,把全球好的技术、好的商业模式和好的人才资源带到中国来;另一方面,也协助中国的优秀企业和先进技术走向世界。”

这个“桥梁”的建设,并非始于今日。自20242月正式成立以来,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已经完成了“两个100工程”的阶段性积累:借助其全球网络,汇聚了100项世界前沿技术,并集结了10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其中既有顶尖科学家,也有资深产业专家和富有活力的青年创业者。这些资源,将成为“国际桥梁”的坚实基础。

对于此次上交会,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也设定了清晰的目标。“我们这次为上海及长三角产业挑选了50多个前沿技术项目。”马娟透露,“我们希望能够有所收获,这些技术能够找到在上海、在长三角一带的合作伙伴,共同来开展接下来的转化项目。”

除了项目对接,更深层次的目标在于“布道”。“我们希望通过在上交会期间举办的研讨会,把我们多年来和德国企业一起研发的先进理念,比如我们的‘吕恩模型’等方法工具,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了解到,这是我们的一个深层目标。”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希望输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创新的思想体系和可复用的工具。

从首秀上交会开始,这个来自德国的“新变量”,将为中国技术转移的生态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值得整个世界拭目以待。